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全部查处!气象数据为何关乎国家安全
2023-11-01 09:51:47    来源:中国气象局

今年以来,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气象、保密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开展涉外气象探测专项治理,发现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实时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广泛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份,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风险隐患。

d6121f6c41cc27eafd634f8ea30c1342_6383435433527139103608467.jpeg

某境外企业安装的非法气象探测设备 来源:国家安全部

相关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未向我国气象主管机构申请涉外气象探测行政许可,未向我国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资料,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未经我国气象主管部门审批,违反《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规定。国家安全机关联合气象、保密部门,依法对相关非法活动进行查处,及时阻断气象数据出境的违法行为。

在很多人印象中,气象部门的工作是开展天气预报、提示阴晴冷暖,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为什么国家安全工作会与气象数据相关?气象数据共享与安全的边界何在?如何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数据效益?

窃取重要区域气象数据为何危险?

——气象数据与军事打击精度密切相关

在此次专项治理中,国家安全机关特别提示,任何公民和组织在开展气象探测活动时,应绷紧国家安全之弦,有效保护气象探测数据,不得为境外非法采集和跨境传输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数据。

可能有人疑惑:气象数据有那么重要吗?

在众多历史书里有通过传教士等测探他国地理信息进而部署军事行动的案例。如果告知你“导弹打击精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再结合通报的气象观测设备建在我国重要军事基地周围,是否会感到一丝不安?

在新闻里,精准气象信息保障军事演习、导弹发射屡有报道:2019年11月前后,北部战区陆军某炮兵旅开展某新型远程火箭炮实弹射击训练,精准气象保障使火炮命中率进一步提升;在林海雪原跨区训练的火箭军某旅气象战士判断云系运动,保障了导弹发射……

军事专家分析,战争进入信息化时代,气象条件对战争的影响不降反升:大风和垂直气流危及飞机飞行、导弹发射,影响火力打击精度;低云条件制约侦察、射击、投弹等军事行动实施……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学创始人刘跃进认为,在战场上,气象数据价值与早年战争中地理数据相似,都是精准部署军事行动的依据。守护气象数据,就是守卫军事防线。

而气象数据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军事。

气象数据如何影响国家安全?

——数据是气象立业之基,也是国家安全重要元素

刘跃进认为,理解国家安全,可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从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把握。气象数据在国家安全中的定位和价值,在这四方面均有清晰呈现。

首先,看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国家安全大致有12个基本要素,依次是国民安全、国域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主权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刘跃进说:“气象是信息,也是资源,气象数据是信息安全和资源安全的构成元素。”

其次,从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看,气象与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等密切相关,而洪、涝、旱、风、火等自然因素,又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在国家安全工作中需予以考虑。

第三,国家安全保障体系既包括军事、政治、警察等方面的“硬件”,也包括法律、人心等方面的软件。“气象科技一方面为军事、经济等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从国家安全归根到底是保护人民利益的角度看,每天准确的气象预报就是为国家安全做贡献。”刘跃进说。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陈东辉分析,气象数据安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敏感地区或敏感气象要素的保密和安全,气象数据业务运行安全,气象数据流通等。“在气象业务体系中,数据是立业之基,如果气象数据运行出现问题,业务体系必然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影响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甚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以及相关部门的合法权益等一连串连锁反应。再从数据共享角度看,气象数据与各行业密切关联,其稳定安全事关各行业正常运转,同时因其与个人信息相似的融合特性,存在通过气象数据派生或分析估测其他行业情况的可能,因此更需保护。”

自行观测气象数据违法吗?

——未经许可,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实际上,类似通报中未经许可开展涉外气象观测的案件,近年来在多地亦有出现。

当下,很多社会主体基于自身需求会选择开展气象观测,中国气象局亦在推进社会化气象观测。那么,购买气象设备采集气象数据,违法吗?

对此,我国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及其他从事气象探测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明确:未经许可,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要求: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新建气象台站,应当执行气象台站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投入运行后三个月内应当报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气象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自愿将其成果纳入气象数据评估认证管理。

因此,依法依规进行气象观测,是法律所允许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气象局执法队原队长王广生介绍,过往查处的案件,都是设立气象监测设备和使用气象资料时,没有任何部门的审批、装备许可和安装手续,且数据直接传输国外,这是明显的违法行为。

气象数据共享与安全的边界在哪里?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分级分类发挥数据价值

数据流动起来,才会产生更大价值。继2015年发布《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后,中国气象局在今年2月和8月分两批发布新版《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以下简称《目录》),通过气象数据共享平台——中国气象数据网,积极推动数据安全有序地开放共享。目前中国气象数据网累计专业用户数量突破48.6万,覆盖109个国家、21个行业;数据产品支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课题)250项。气象数据在各行业得到应用,共享程度名列前茅。同时,我国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的气象、气候资料国际交换。

一方面需要保护气象数据,另一方面也需要共享公用。这其中,边界在哪里?

目前,气象数据的交换共享,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气象数据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和制度体系框架下进行的,并明确“应当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数据安全为原则”等具体要求。

气象部门根据相应法律制度等,正在确立气象数据资源分类分级、气象重要数据保护目录、气象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气象数据安全审查等制度。中国气象局成立气象数据安全管理的工作组和技术组,建立了全国气象数据服务监管平台,采用气象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技术对共享服务中使用的气象数据进行注册、解析、溯源管理,促进气象数据产权保护,推动气象数据有序流动和依法依规使用。

如何更好地保护气象数据安全?

——既需“人民防线”,也需法律制度技术护航

针对敏感地区的气象数据观测,王广生介绍,这类设备往往设立在四面环山等隐秘地点,很难发现。“希望通过宣传、科普,让更多公众认识到气象数据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和类似违法开展气象探测的行为,为守护国家安全尽一份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张小萍介绍,为切实加强气象探测和资料获取、储存、使用监管,今年新疆气象局联合有关部门,对全疆光伏、风电企业的气象站(点)开展检查,督查相关企业依法开展气象站(点)备案,已有近百家企业完成了备案,后续计划常态化施行。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气象数据逐渐成为数据资产,其安全也需法律制度和技术进一步支撑。

陈东辉建议,未来需要对气象数据做好全流程监控,特别在数据使用层面。“监控各环节数据流向和用户行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潜在数据安全风险,达到全面监控,主动预防的目的。另外,加强应用层面的公共数据产品研发,也有助于数据的脱敏应用。这需要在技术上深化研究,也需国家层面制定相应标准规范。”

专家顾问: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学创始人刘跃进,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陈东辉等